几点思考:关于细节、效率、周报和扯淡-k8凯发版官网
如果你也有关于细节、效率、周报和扯淡这几个方面的困惑,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。
聊聊工作中的细节。有两个视角,「下属」和「上级」。大部分人同时有这两个角色,但屁股转变就有不同看法。对于下属来说,细节是自己的事,上级管得多会很让人烦,而且觉得这个上级很无能,只会盯着细节不放,做不成大事。担心上级不够信任自己,不能真正做到放手。
对于上级来说,细节必须要管,决定事情的成败。不关心细节,是不会成为优秀的上级,也无法做出正确决策。只有细节才能看到问题和机会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上级不关心细节,整个团队就更不重视了。
细节有多重要?汉语博大精深,同一件事,正着说反着说都有。比如,成大事者不拘小节;再比如,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;还比如,细节决定成败。这些老话肯定是在特定场景下得出来的,肯定不能瞎套用。
那具体到咱们做产品或者做运营上,细节是必须关注的,尤其是运营。大方向的想法谁都会说,有的人比你说的好百倍,你一个做运营的价值在哪呢?懂运营和不懂的差距在哪呢?就是细节。
懂运营知道这事怎么做,怎么做才能做好。冰山在海平面只会露出一角,更结实、更多料都在水下,没有水下就没有海平面上的一角。只是说运营怎么做,还是不够的。绝大部分运营都知道大概怎么做,就像很多人都会做饭,但真正做得好,做得巧妙的人,是少数,也是牛逼的。这里说的做得好和做得巧妙,也都是细节,都是海平面下面的事。
举个例子,运营都需要引入站外kol——
最傻最笨的方法是上来就一个个群发相同内容的信息,然后等着回;
稍聪明一些的方法是在圈子里找到个别人,搞好关系,然后转介绍,一撸一串儿;
更聪明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平台做一个特别吸引人的、看似热闹红火的活动,给外界一种感觉就是你不来是你的损失,然后活动后面扔一个招募海报,让kol自己找上门来报名。
我眼睁睁看到过很多同事,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入kol。之前有一个同事,总坐在工位睡觉,但引入效率是最高的,而且总能搞定业内top。她从不群发信息,专门找业内最牛逼的人去研究,认真看遍对方的作品、报道、书籍等等,也尽量问遍这个kol身边的人、可能认识的人,获得比较全的信息。最终选中话题的切入点,争取一击即中。
在这个过程,找到k8凯发版官网的联系方式不是最难的一环,直接让对方感兴趣才是最关键的。这位同事会做很多这样的工作,自己也会去思考。遇到自己不懂的领域,她会投入很多业余时间去学习,比如周末不休息,有意去找目标用户群体所在的地方,去跟他们一起玩,感受他们的文化,学习他们的语言。
在任何一个领域,搞定三个top的kol,基本上就可以撬动多大多数了,头部带动和示范的作用太重要了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的目标是100人,那么就不要从最下面一个个搞,而是从头部先搞定3个,其他97个自己会来。反过来先搞97个,就会累很多。
执行起来都是细节,水平深浅,干没干过,你一张嘴就能听出来,这个差距就在细节里,你说重要吗?
我平时常用的工具,最常用的是纸笔,买根喜欢的钢笔,收集公司里不用的废纸,买个夹板。在思考的时候多去写写画画,肯定比写在电脑上效果还好。
如果非要推荐软件的话,就是evernote和streaks。
我用evernote写文章,偶尔也记一些清单,跨多个终端,是付费用户。
streaks是个任务管理软件,我用了两年了,付费app。特点是和apple watch和iphone绑定,还可以和苹果健康、微信步数、keep等常用软件同步,每天靠他计数和督促自己每天完成自己的目标,基本不需要操作。
切记,工具越少越好,工具越多,越耽误时间。
有关效率,最近翻完了两本书:《深度工作》和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有些收获就可以马上在工作生活里应用,不断优化效率。最核心感受就是,之前一直追求玩命努力,对方法关注的偏少。
到这个年纪的感觉用蛮力是很笨的表现,就像是你要长跑,总不能一直用冲刺的状态,过程会有问题。
生活中被工作挤满也是畸形的状态,没有兴趣,没有休息喘息,长期下去反而会让你视野越来越狭隘,身体和精神状态也是恶性循环。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里面提到了产出和产能平衡的原则,也就是效能平衡。一味重视产出,不关注产能,会带来无法持续的不健康状况。比如很希望自己身材好,每天花三四个小时健身,但却忽略了享受大好时光的机会,同理工作也是一样的。
我在今年年初给自己定计划的时候,有一个目标就是留出时间给自己的个人生活,培养更多兴趣爱好,不要把时间都投放在工作上。以前只是觉得这是有问题的,也吃了亏,但不知道背后的本质逻辑是什么。今天看到产出和产能的平衡,懂了。
《深度工作》提到的无意识思维理论,解释了我日常生活中一些没有理论化的感受,有点像《思考快与慢》里的系统1和系统2。
书里是这么说的:无意识思维理论,在需要严格规则应用的决策中,必须要采用有意识思维;对于设计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,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,无意识思维或许更适合。
有意识思维就像电脑,通过事先编好的程序得出有限数量问题的正确答案;无意识思维就像谷歌庞大的数据中心,通过算法从海量数据信息中做筛选,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所以无意识思维有自己的价值,但就像肌肉一样,不能一直紧绷,需要有张有弛,才可以吸收更多的信息,并在需要的时候按需释放。
如果做不到有张有弛这样的条件,就没办法释放这些决策,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呆子,只知道执行却没办法给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。
我们这个团队是写日报的,至少leader都是自觉每天写,成了习惯。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骂我,至少没有当面骂。
我们的日报就只写有必要的进展,一个事一句话。如果没进展也可以说「今日无明确进展」,是有相对宽松环境的。所以我认为日报是有必要的,周报更是。
leader的日报是发到群里的,团队的周报也会公开给团队内所有成员,以及与我们协作密切的团队。所以这是个总结提炼,是每个人在周期里对自己工作的review;其次也是团队信息互通的工具,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,重点是什么。
要想成为信息互通的工具,那就得能让人看懂,否则就没意义了。所以周报这个东西,难在写的清晰、简单,字数少还能表达完整,这个是最牛逼的状态。
你会发现,能达到这个要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首先写周报的人思路清晰,其次项目有明确进展。
从写周报就能看出这个人思路是否清晰,知道写什么和不写什么,从哪个方向去表达。不要简单的把这个归于会吹牛逼或者拍马屁,这绝对是需要完整思路的。也就是说,你有慢慢的一缸水,才能随意的从里面称出来一瓢水。
有进展有成绩的项目,周报根本不需要过多描述,可能两行字就够了,有两三个数字和一个阶段性描述,足以证明自己的牛逼。就好像你介绍刘国梁,只需要说「乒乓球大满贯得主」,就完了。越是没进展的项目,就会啰里啰嗦的写一大堆,掩盖心虚。
反正我个人追求的周报表达形式是:每个项目用给力的一句话描述。当然没进展的时候也偶尔啰嗦几句,凑个字数。不过老板可不傻,别想糊弄他。
忘了在看什么书的时候,冒出来两个极端的运营套路,比较适合那种无计可施的产品,或者不知道该干啥的运营团队,算是有点道理的馊主意。
套路一,集全公司的力量干一个事,往死里干,干爆了。别管你公司是二十个人还是两千人,只做一个事,看看自己公司能力发挥到极致是什么效果,以及这个方向对不对。
别担心停下其他的事有损失,你公司都无计可施、团队都不知道干啥了,不用顾忌那么多了。
如果全公司的力量集中不起来,还是散,那说明你老板有问题,或者公司战斗力有问题,之前业务遇到的困境可能不只是方向的问题,团队的问题也不小,更容易暴露真实原因。
如果已经真正投入去干了,但没效果,可能是这个方向有问题,死心也好,是个排除法,再换一个方向接着干。
套路二,是更扯淡的思路,就是胡乱作,想到啥就试着做一下,看看效果咋样。
这个更适用于没什么思路,或者没资源也好调头的小团队,反而可能是个相对较优的方法。全公司认准了这段时间是没方向的乱做乱试,大家也倒没那么困惑,至少比在一个方向上做了半天也没效果更好。
要明确一个点,如果团队对公司方向困惑,带来的战斗力衰减,比试错成本的伤害要大很多的。这个套路就不会让大家困惑,实际上减少了团队内部人心涣散的风险。
别看我这两招挺混蛋的,但在某些场景下是很实用的。比起认真做规划、合理分工协作、按节奏一步步搞活动,我说的这两招可能效果更好,运营最怕的就是平庸了。
韩叙,微信公众号:运营狗工作日记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。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,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,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。从业10年,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,包括产品运营、用户运营、社区运营和ugc运营。
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给作者打赏,鼓励ta抓紧创作!